(圖片來源:博客來)
這本書我是在書店看完的,那時候封面還沒有改版,也還不知道這本書會被改編成電影(電影同樣好看,雖有改編,但導演是我喜歡的人),只知道它是2009年日本書店大賞第一名。看了一次,被震攝到,又反覆讀了幾次。
這本書可以說是由三個故事串起來的,都是親子之間的事:為了重獲母親注意的少年A、被母親寵溺過頭的少年B、以及失去愛女的森口老師。有人說過「血緣是最暴力的關係」,這本書中對於「親情」也做了不同方面的演繹,只是方向是「非自願地失去」。
老師無力阻止愛美的死,少年A無力捥留離家的母親,少年B則是無法跳出母親長期成就他虛而不實的成就感與自尊心。另一個告白者美月,則像是補足了這個班上(或許也可以說是少年A)中心的愧咎,即使她對於死亡也是有著盲目地崇拜,但她仍是個細心觀察的班長,呈現出另一個角度的視點及說法。
就聽故事而言,這是一個不甚愉快的故事。日本的少年法被人詬病已久,對青少年的寬容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對被害者的凌辱,以及成為「即使…也不會怎樣」的青少年犯罪催化劑。森口老師的報復行動,相當程度上反應出了「冤有頭倩有主」的心理,她不要少年A被少年法輕罰,她主張重棒使他「頓悟」。無論故事的結局是照小說走,或是照電影走,我想都是威力強大的震撼教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